
此前,重庆市盛百利防水建材也发布调价通知,称已经无法克服原材料等持续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为了保证“袖风”防水品牌产品的品质,决定从2021年11月9日起,所有防水涂料系列产品的出厂价格上调10%。
金九银十旺季已经结束,涂料行业的涨价仍在持续。不久之前,防水涂料龙头东方雨虹也曾表示,11月15日起正式启用最新的产品价格,预计涨价幅度在10%—20%之间。涂料采购网注意到,这已经是东方雨虹今年第四次涨价,年内调涨产品主要包括沥青卷材,高分子卷材、聚氨酯涂料、水性涂料、沥青涂料等,除水性涂料每次提价在20%左右,其余产品每次涨幅均在10%-15%,较今年年初价格已经上涨了约50%-100%不等。
多家涂料企业的涨价函中均提到,由于乳液、固化剂、树脂、沥青、改性剂等各类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并受能耗双控政策影响,市场供应紧张,为了持续保持产品与服务的品质,才迫不得已进行涨价。这种集体涨价的行为似乎打造出了一派火爆异常的景象,不少人表示涂料行业终于“翻身”了,想必这么频繁的涨价之下一定赚了不少,但现实真的如此吗?
单项原料成本增长144%,涂料企业严重承压
此前涂料采购网曾报道,三棵树、金力泰等上市公司第三季度亏损4000余万,集泰、飞鹿、凯伦、科顺等涂料上市公司也出现了净利润同比减少的情况,与它们几十亿的营收数据形成天壤之别,形成了“增收不增利”的悲惨局面(关联阅读:太难了!涂料企业集体交“白卷”!)。
而后不少网友留言,诉说自己的悲惨境地。有人说,原料一直涨价,涂料也想跟着涨,结果人家赚了个盆满钵满,涂料企业忙到头却发现是一场空,简直太难了;也有人说,安全压力、环保压力再加上此前的限电限产压力,哪还敢奢望挣钱,不亏损就是好的;更有人表示,看看龙头老大三棵树的业绩都是如此,中小型企业的情况更是严峻,能否扛过这个寒冬都不好说……
据涂料采购网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三季度末,受全球化工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涂料企业采购成本也在增加,与去年同期价格相比,环氧树脂价格上涨84.9%,双酚A价格上涨144.15%,乳液价格上涨44.96%,钛白粉价格上涨39.09%……同时,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房租水电等价格都在悄然上调,对于涂料企业而言,成本在不停的上涨。
利润率下跌187%,涂料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成本上扬带来的最基本的逻辑就是售价上调,这样才能起到对冲缓解的作用。事实上,涂料企业也确实这样做了,无论是年初的试探性上调,还是年中的一窝蜂涨价,亦或是三、四季度的自救式涨价,但在河蟹努力并没能改善行业的困境,因为涂料企业的涨价远没有原料上涨的幅度大,节奏快。
涂料采购网注意到,涂料上市公司的利润率也多有下滑。金力泰利润率同比下跌187.51%,三棵树利润率同比下跌84.79%,集泰股份利润率同比下跌82.01%,亚士创能利润率同比下跌65.37%,飞鹿股份利润率同比下跌53.23%……目前涂料上市公司利润率普遍在20%以下,可见其盈利能力已经大幅下降。
资金链危机凸显,现金流告急
上游原材料行业的万华、卫星等基础化工产品企业往往市占率较大,且行业呈现寡头垄断地位,下游涉及的行业也非常广,而涂料行业只是占比并不大的部分之一,因此议价权极低,甚至在下半年出现了货源告急需要排队的情况,大型原料企业要求先付款,比例在90%以上,才有资格排队,且时间较长,这也就相当于全款排队,但仍无法保证拿到原料的时效。
与之相对的,是涂料行业下游也都是比较大型的产业,例如汽车制造,房产装修、工程建项等,他们的付款方式多为承兑汇票,不仅需要6-12个月的承兑期,且工程等项目还需要分阶段付款,对于涂料行业的资金承压能力要求很高。
这也就要求涂料企业有充足的资金稳定性,才能担得住上游的先付款和下游的后付款,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目前,多家涂料上市公司现金流已经出现负值,可见其资金链情况并不乐观。根据多家涂料上市公司发布的财报可知,亚士创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96亿元,科顺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2亿元,凯伦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6亿元,金力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5亿元。如果不能及时止损,涂料企业的经营状态彻底“变质”。
压力山大,涨价也救不了涂料企业
原材料上涨、成本承压、货款难收、增收不增利……对于涂料行业而言,这些都只是压倒骆驼的一根稻草而已,除此之外,疫情反复,房地产爆雷,铝型材遇冷等不可抗力也给涂料行业的现状再添阴霾。
回到开头的问题,从试探,到跟风,再到自救,涂料企业用涨价实现自救了吗?业内人士反映,目前的行情变幻莫测,今年以来化工原料也一直在高位震荡,且原料的通胀预计很难在近期内缓解。加上目前原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告急状态仍未缓解,海运受阻,运费上涨也使得部分高端原材料到港延迟,影响涂料企业正常生产运营,无法聚焦生产。对于涂料企业而言,目前最重要的是保住资金链度过寒冬,涨价只是其中一个办法,并不是救命良药,能否有力实现自救,还要看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战略部署等方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