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东方雨虹发布工程防水产品调价通知函称,为持续引领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响应国家“反内卷”的号召,坚决摒弃低质竞争,坚决远离不注重品质和服务的“最低价中标”行为,自7月8日起,上调防水卷材、防水涂料部分产品价格3%-10%,上调价格后将取消原价格特批。
科顺股份的商业嗅觉同样敏锐。7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后的第二天,便官宣上调工程建材产品价格,其中涂料类上调3%-13%。
而早在6月,科顺建材就已发布调价函,宣布7月1日起,防水涂料上调3%--13%。
北新防水、宏源防水、大禹防水等头部企业的跟进行动,进一步印证了这场涨价潮的商业必然性。北新防水7月4日宣布,7月10日起全国范围内调整产品价格,涂料类上调2%-5%,而此前6月23日已对民用产品调价,防水涂料上调3%-12%。
宏源防水7月5日通知,7月10日起沥青类产品价格上涨3%-10%、高分子类上涨3%-5%、涂料类上涨5%-10%。
大禹防水宣布,7月15日起沥青类卷材上调3%-8%、高分子卷材上调2%-5%、涂料上调2%-4%。这些企业的集体行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商业合力,推动行业从低价竞争的泥潭中抽身。
防水行业集体涨价,直指涂料行业长期存在的“最低价中标”顽疾——为争夺项目,部分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而后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服务标准等方式压缩成本,不仅损害了客户利益,更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技术研发和品质提升失去动力。有些企业甚至是短时间内“二连涨”,更是在国家“反内卷”政策背景下,对行业利润空间的主动捍卫和市场秩序的重新定义。
LG化学宣布,因原料成本上升,7月1日起,中国地区POE价格上调150美元/吨(约1075元/吨)。
SKNexlene宣布,为保障品质,7月1日起,中国地区POE每吨上调1000元。
汽车行业,车企龙头集体宣布涨价,将汽车行业价格战导致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遮羞布无情揭开,也为中小车企的跟涨担当了风向标,
特斯拉中国宣布,Model3长续航版的售价上调1万元至28.55万元;
丰田汽车宣布于7月在美国市场上调部分车型售价,丰田品牌车型平均上涨幅度约270美元,雷克萨斯平均上涨幅度为208美元;
三菱汽车宣布在美汽车价格平均上调2.1%;
斯巴鲁则从6月起开始提高其产品价格,多款车型涨价幅度高达1000-2000美元;
福特在5月将其在墨西哥生产的3款车型售价上调了2000美元;
航运领域,达飞、赫伯罗特、MSC等船公司相继宣布调整费率,涉及南美、非洲等多航线。这个曾因运力过剩陷入低价竞争的行业,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承接订单,导致船舶维护、船员待遇等保障措施缩水,影响了运输安全性和时效性。此次涨价有助于改善船公司的盈利状况,为更新船舶设备、提升服务质量提供资金支持。
达飞自2025年7月1日起至另行通知,对从亚洲到南美洲东海岸的所有货物征收旺季附加费(PSS),每个集装箱征收2000美金;
地中海航运(MSC)自7月1日起至7月14日,针对所有从远东地区港口运往北欧港口的货物,启用全新的运费(F.A.K.)标准,20英尺集装箱2580美元,40英尺集装箱4300美元。
赫伯罗特公告,远东至南美洲西海岸、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航线的GRI将于2025年7月8日起上调,直至另行通知为止。调整每TEU增加500美元。
赫伯罗特公告,亚洲和大洋洲至肯尼亚蒙巴萨和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旺季附加费PSS即将生效,征收标准为400美元/TEU。
CMA公告,从2025年7月15日直至另行通知,从远东地区到南非德班的所有货物征收旺季附加费PSS,征收标准为250美元/TEU。
钢铁行业,7月初约17家钢厂调整建材出厂价格。华北地区,金州上调线材价格10元/吨,东华上调20元/吨等;华东地区,山钢上调螺纹钢价格50元/吨等;华南地区,金晟兰螺纹、盘螺和线材上调20元/吨;西南地区,昆钢、玉昆等钢厂的螺纹、线材和盘螺价格均上调20元/吨。
稀土金属行业,7月7日氧化镨钕均价45.12万元/吨,上涨0.56万元/吨;金属镨钕均价55.19万元/吨,上涨0.66万元/吨;氧化镝均价165.32万元/吨,上涨1.05万元/吨;氧化铽均价716.36万元/吨,上涨5.00万元/吨。
这些行业的集体涨价行为,背后是长期“价格战”内卷带来的沉重代价。持续的价格战让不少企业利润大幅缩水,甚至面临亏损,为了在价格战中存活。同时也对经销商的生存空间造成挤压,导致经销商与生产商的矛盾加剧。如此“价格比拼”,意味着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被忽略,又如何能够维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众多领域的龙头企业集体涨价,表面他们都在寻求更可持续的商业化发展模式,也是对抗对卷的重拳出击,更让不少人感觉看到了希望,如果大企业的涨价能够带动中小企业的涨价,是不是就意味着行业达成了协同模式,能够一起盈利翻盘呢?
事实上,反内卷仅靠涨价远远不够,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今年7月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早已明确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列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地方层面,四川、河南、上海等多地叫停车贷“高息高返”模式,切断了汽车行业价格战的部分资金杠杆,让汽车金融业务回归理性。
各行业也积极响应,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出紧急倡议,坚决反对无底线的“价格战”,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接力呼吁抵制“内卷式”竞争;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自7月起集体减产30%;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联合发布倡议书,倡议将竞争重心从“价格比拼”转向“质量和创新比拼”;中国水泥协会发布相关意见,山东、四川等水泥大省已发布7月错峰生产通知;民航局部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工作,将制定完善航空运输价格行为规则。
错峰生产、集体减产、同步涨价……不少行业多措并举来反击内卷,试图为企业筑起缓冲屏障,但从个体企业目前的行为来看,涨价这种措施还是占据了较大比例,毕竟它能够快速缓解现金流压力,“反内卷”的初衷值得肯定,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涨价之后是否有配套的价值提升措施。如果企业只是单纯上调价格,而产品品质、技术含量、服务水平没有同步跟进,那么涨价终将沦为无源之水。
更危险的是,缺乏价值支撑的涨价终将沦为市场泡沫。眼下多个行业的选择已经逐渐从价格优势转向价值优势,无论是涂料产品的耐用性、环保性,还是汽车行业的智能性、安全性,亦或是运输物流行业的及时性和配套服务都是如此。如果只盯着价格标签做文章,品牌企业未能同步升级,那么消费者必然会用脚投票。下游市场的接受度差异将演变为新的内卷战场:生产商们要么被迫通过“加装包折现”“保养券补偿”等方式明涨暗降,要么在客户流失中独自唱完这场涨价独角戏。
(本文由涂料采购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未经许可或未注明出处,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