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17年,科莱恩接受欧委会就乙烯采购市场有关竞争法的调查。科莱恩当时正在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未透露更多细节。欧盟的反垄断监管机构已确认正在对多个欧盟成员国的乙烯采购市场进行非通告检查。据新欧洲通信社报道,根据一份宣言指出,欧盟执行委员会对部分生产企业可能已达成价格联盟表示担心。2017年5月16日,有关部门对参与乙烯市场的企业进行了突检,以查证相关企业是否违反欧盟反垄断法规,结成价格联盟或进行违规商业活动。
据委员会称,反竞争行为的调查没有法定截止日,且“调查期限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每个案件的复杂程度、相关企业与委员会的配合程度以及相关方使用自辩权利的情况。”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还在公告中指出,“委员会官员与相关国家的相关机构一同进行调查,非通告检查只是嫌疑反竞争行为的初步手段,相关企业接受委员会调查并不意味着企业确实发生了反竞争行为,接受调查本身也不会对调查最终的结果造成影响。委员会尊重企业自辩权利,特别是相关企业在反垄断诉讼中的相应权利。”
经过欧盟委员会调查发现,在2011年12月至2017年3月,科莱恩联合奥比亚(Orbia)、塞拉尼斯(Celanese)及西湖化学(Westlake)等三家化工企业在确定“月度购买价格”(Monthly Contract Price,“MCP”)时就其价格谈判策略进行协同,以获取对其有利的MCP。
据悉,在相关乙烯采购市场上,乙烯的价格波动很大,为了降低价格波动的风险,乙烯供应协议中往往会采用一个MCP公式,而MCP是经由乙烯的卖家和买家经过单独协商之后形成的行业价格参考。为了建立下个月的乙烯MCP,两对不同的供应商和买家必须达成两项单独的相同的双边协议(也称为“协议”)(2+2规则)。在一对供应商和一个买家就下个月的价格达成协议后,他们会将其传达给私人和独立的报告机构。当另一对买家和供应商在相同的价格上达成一致后,这个价格通过这些机构的出版物成为下个月的MCP。在比利时、法国、德国和荷兰的某些长期供应协议中,MCP是乙烯价格公式的一部分。
这些垄断集团的行为旨在共同影响每月与乙烯销售商的MCP谈判,以达到自己的利益。它们的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购买乙烯。为此,双方在与乙烯卖家谈判期间交换了有关价格的信息,这构成了建立MCP作为乙烯价格组成部分的基础。
考虑冠状病毒疫情在所有行业、企业的影响和潜在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欧盟委员会支付罚款的到期日期延长了三个月。
(来源:表面活性剂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