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聚氨酯长期被巴斯夫、万华、亨斯迈等少数化工所把持。而在少数拥有聚氨酯技术化工巨头里,亨斯迈集团是“单位产值最高”的一个。
近日,亨斯迈聚氨酯事业部亚太区总裁潘律民对外界宣布,亨斯迈上海漕泾工厂MDI(MDI是聚氨酯的主要原料之一)扩建项目已经正式投产,预计产能40万吨/年。此举将帮助亨斯迈进一步提升MDI产能,更好地满足下游客户对MDI的需求。
亨斯迈总部位于美国,是一家全球性特殊及特种化学品制造和销售企业。公司旗下4大事业部在全球约30个国家运营超过75个生产、研发和经营机构。2017年营业收入约80亿美元。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亨斯迈成为这个行业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直到2006年,这一跨国巨头的上海工厂一期16万吨MDI项目才正式建成投产。按照二期扩产方案,项目总投资约7.5亿美元(折合51亿人民币),设计产能为24万吨。至此,亨斯迈在华总产能已达40万吨,几乎占其全球产能的一半。
不过,即使亨斯迈扩产后,在亚太产能规模尚排在万华、巴斯夫、科思创之后,位居第四。但在潘律民心里却有着另一套算法。
原来,这一行业分为利润较低的大宗原料(纯MDI、聚合MDI)和附加值高的应用产品(如应用于汽车、涂料、建筑、管道等)。前者销量大利润低,价格天天波动、市场时常大起大伏,冲击企业的稳健经营。后者细分领域众多,尽管技术难度和市场开发难度大,但产品附加值高,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从2013年起,亨斯迈在亚太实施“卧虎计划”,从大宗原料向下游应用领域战略转型。就单位产值而言,潘律民认为亨斯迈在亚太已经超过万华、巴斯夫等所有行业对手,占据了塔尖的位置。
目前,MDI绝大多数产能被用作生产基础原料。市场行情好时,热衷于此的企业利润来得又快又省事;市场低迷时,挽救业绩往往也是从大宗原料入手。但潘律民却认为,如此下去,企业间的竞争只是在同等质量上火拼价格,这绝非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MDI行业本身利润率较高,放弃“躺着挣钱”的亨斯迈,选择了拓荒市场。针对亚太市场设计的“卧虎计划”由此而生,希望有朝一日完成转型的亨斯迈,从“卧虎”变为“跃虎”。以前,亨斯迈内部大宗原料占据销量的六成,差异化产品占四成。自2013年起,亨斯迈开始将技术、人力、资金等一切资源向后者倾斜。总共近百人的营销团队,大宗原料销售只保留了六个人;同时按照汽车、涂料、保温等市场拆分亚太业务部门,深耕目标细分市场。
“做MDI的人,一旦入行可能就出不来了,因为下游市场应用领域太广。”直到如今,有着23年从业经验的潘律民有时一早醒来,就会突然发现新的应用市场,激动地冲向办公室。
他举例道,电动汽车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由于电池过重,出于环保的考虑就需要将其他部件轻量化。聚氨酯材料已被用作赛车生产,未来将逐渐替代汽车上的钢铁零部件。在建材市场,聚氨酯粘合剂可取代含甲醛的粘合剂,生产环保的胶合板。目前全球60%以上的胶合板产自中国,如果能有20%被无甲醛添加的聚氨酯胶粘剂替代,就会给聚氨酯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经过“卧虎”计划变革,亨斯迈在亚太下游应用产品已占销量的七成,大宗原料只剩三成。虽然目前亨斯迈在华的MDI产能在五大巨头中排行第四,但潘律民认为就单位产值而言,亨斯迈在亚太已经超过万华、巴斯夫等所有行业对手,占据了塔尖的位置。
如今,亨斯迈在华扩建,打通了一直饱受困扰的产能瓶颈,在华将实施向下游延伸战略,使单位产值再增加一倍。“卧虎”终将成“跃虎”。